作者身份和版权¶
字符串元数据¶
给数字图片添加标签的最后一步,可能是加上作者、所有权和版权信息。和纸质照片的”美好(?)旧时光”不同,现在网上随便就能”偷”走一张图。至少所有要导出或发布的图片,都应该在元数据里嵌入作者和版权信息。有了这些信息,你就能在法律上禁止他人复制、修改或传播你的作品。
如果你想开放分享图片,允许他人自由使用,同时保留作者信息标签,那可以嵌入作者和 Copyleft 信息。
(“版权”的英文是 copyright,因此 copyleft 是为了表达相反意思而造的词,旨在放弃独占,为公共获取提供方便)Copyleft 是一种利用版权法来解除作品传播和修改限制的做法,要求衍生作品也必须保持同样的自由。
Copyleft许可通常允许任何人复制、修改或传播作品,只要衍生作品也遵循同样的Copyleft许可协议。常用的Copyleft许可有GNU通用公共许可证,类似的还有知识共享组织的”相同方式共享”许可。
用digiKam添加作者、所有权和版权(或Copyleft)标签特别简单:你可以在:menuselection:设置 –> 模板 里预设身份信息,导入图片时会自动添加这些标签。

应提供给 digiKam 设置页面的字段包括:
**作者姓名** (等同于创建者和署名行):这里填你的名字或照片创作者的名字。如果不便透露摄影师身份(比如需要保护隐私),可以填公司或组织名。保存后任何人都不应修改此字段。多个姓名可以用分号隔开。
作者职位 (等同于署名头衔):和作者关联。这里填摄影师的职位,比如:专职摄影师、自由摄影师或独立商业摄影师。因为这是作者信息的补充,所以作者字段也必须填写。
图片来源 (等同于提供者):这里标出照片提供方,不一定是作者本人。比如摄影师供职于路透社或美联社,就可以填这些机构名,因为是他们在”提供”图片。如果是图库照片,就填提供图片的机构名。
版权声明 :这里填声明知识产权的版权信息,标明照片当前的版权所有者。通常是摄影师本人,但如果是职务作品或委托作品,就该填公司或机构名。格式要符合所在国家/地区的规定:美国通常用 © {date of first publication} (首发年份) + 版权所有者,比如”copr 2005 John Doe”。只能用 “copyright” 或缩写 “copr” 代替©符号(因为只支持ASCII字符)。在某些国家只认©符号,缩写无效。像(c)这样用括号模拟©是不行的。为了全球范围内加强保护,建议在这些声明后追加”all rights reserved”。欧洲用:Copyright {Year} (年份) {copyright owner} (版权所有者), all rights reserved。如果在日本,为了最大限度保护,IPTC核心元数据的版权字段应包含:(a) Copyright 字样;(b) 首发年份;(c) 作者姓名。也可以加上all rights reserved。
知识共享”相同方式共享”许可的版权声明可以这样写:
This work copyright {Year} by {Author}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SA 4.0
SA许可条款具体的含义详见: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sa/4.0/
来源 :这个字段用于标明照片的原所有者或版权持有者。信息一旦在照片创建后录入就永远不要修改,应该视为”一次性填写”字段。来源可以是个人、机构或机构成员。为了方便后续搜索,建议用空格分隔斜杠’/’,写成”摄影师 / 机构”而不是”摄影师/机构”。来源可能不同于创作者和版权声明中的名字。

数字水印¶
虽然填写作者和版权字段能提供法律保护,但这些信息防不了造假。稍微懂电脑的人就能删除或修改图片内嵌的元数据。解决方案叫做 数字水印 ——这对业余摄影师可能不重要,但对专业和半专业人士非常关键。
数字水印是作为数字版权管理(DRM)的一部分嵌入照片的隐形标记,包含上述作者和版权信息,但数据会加密存储在图像实际数据中(而不是容易修改的独立元数据区)。
这种隐形印记具有全息特性,即使图片被修改(调整尺寸、颜色、裁剪等,在一定限度内)也不会破坏版权信息。只有当图片缩到极小尺寸(如缩略图)时信息才会丢失,不过那种情况对盗用者也没价值了。每张图片的水印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digiKam目前不支持直接添加数字水印,但可以将图片传给外部程序处理。